如何评价沃尔沃最新推出的SMA超级混动架构?
- 2025-07-12 01:20:27
- 931
对很多人来说,XC70可能就是“又一款豪华品牌插混SUV”。但从架构出发、从混动系统的物理逻辑来理解这台车,就会发现这东西跟传统插混是两码事。
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插混架构,大致上有几类:以丰田THS为代表的“功率分流”路线,内核实际上是“油”与“经济性”;以“电”为主的增程体系,比如理想、问界,纯电体验更好,但亏电状态下的表现有目共睹;也有以欧洲方案为主的“油改电”痕迹非常之强的产品,强调的更多的是动力属性---这个派系甚至依然以48V为主推。
沃尔沃的SMA和上面这些放在一起,显然都不太一样。
它意义上是从纯电体验出发,一个真正“电驱主导、油电协同”的混动系统,底层思路非常清晰,它讨论的不是在燃油平台上塞电机,又或者是在纯电平台下怎么长出来一台发动机,而是基于能量流的路径定义这个系统“应该是什么样”。这种起点上的不同,决定了它最终落地的样子---它意义上,是第一个提出200km CLTC纯电+快充+混动专用平台的豪华品牌。
就讲讲SMA吧---它实际上是一个“四擎四驱”的系统。
发动机首先与P1电机做刚性连接,通过3DHT协同P2驱动电机,后轴叠加P4驱动电机。听起来有点复杂?但从能量流的角度看,SMA其实做到了非常简洁的路径切换。比如说,城市通勤就用P2和P4纯电驱动,高速巡航用发动机直驱前轮,爬坡或者急加速时可以三电机全开,实现系统级功率的输出上限。
整个系统的设计非常克制---它不是单纯的功率与功率堆叠,不是简单的“混动加速器”。
比如说,它的“燃油之心”,是1.5T发动机。
对于增程系列来说,1.5T在亏电状态下是偏弱的,但就插混而言,XC70的P1、P2、P4分别是60kW、107kW、156kW的情况下,1.5T的120kW就恰到好处。其中的差异,就在于发动机有没有条件实现直驱。“从能量流的角度出发定义系统”说的就是这个“从战略上解决问题”的构型。
SMA平台目前支持七种工作模式和四种驾驶意图,每种驾驶意图,都会动态调用不同的电机组合与能量路径---目的在于让“复杂的架构”,在应用场景里面“简单化”。比如“纯电”模式下,系统会尽量不启用发动机,即便电量低也优先让P2和P4工作;如果你选择“运动”,发动机会维持热机状态,随时参与驱动;“越野”模式下,系统会控制前后扭矩按50:50分配,保证低速四驱脱困能力。
这其中最值得讲的,是3DHT。
传统的6AT、8AT大家都很熟悉了,所谓“变速器”的内核就是“变速”,但是在混动的构型下,以THS为典型的混动专用变速器DHT,内核变成了“模式切换”,光是俩电机、行星轮太阳轮放进去,就没有什么变速齿轮的空间了,这也是过去有些产品“高速乏力”的原因之一---没有足够的挡位,覆盖不了全场景的输出。但是就混动车型来讲,2挡变速器已经相当奢侈,3DHT的确是非常罕见的方案---它的意义,和8AT之于6AT来说是一样的,低速更经济,高速动力性更强,全场景都可以有更优异的工况匹配。
举个例子。
对于常规的混动车型在实现串并联切换的过程中,发动机要参与直驱的设定往往要设定在60-80km/h的车速下,为啥呢?因为直驱意味着发动机的转速,与车轮的转速线性耦合,两者之间有一个确定的齿速比,而发动机运行的最低转速怎么着怠速也是800r/min左右,你考虑了动力场景发动机与高车速的匹配,定义了那个速比,那么在发动机最低转速的时候,也定义了“并联形态下的最低车速”。而前面提到了,常规的DHT不太可能有多种速比,这时候你就发现3DHT提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场景---20km/h,在一个超低速的情况下,发动机就可以直接驱动前轮,与此同时,P2和P4也能参与。当然日常红绿灯起步、低速城市工况,切入串联模式会更合适一些,发动机带动P1电机发电,再经由电机驱动前后轮,也是可以的。
这一整套逻辑在“全场景”这件事情上,是非常优异的多面手。
在用户体验层面,你既能在早晚高峰EV通勤200km以上(官方CLTC),也能在中长途高速上用接近德系燃油车的稳定性巡航,而且续航焦虑几乎为零。
当然,一款豪华品牌混动平台如果只有动力层面的突破,意义也不会太大。SMA真正有趣的地方,在于它的“整车工程视角”。比如E/E架构不是简单堆叠功能,意义上为大模型、智能驾驶系统铺平了通路。XC70这次上车的NPA高速导航辅助就是第一步,未来的城市NPA和更复杂的智能算法可以基于同一电子电气骨架拓展。这种“留接口”的思路,才是智能车平台该有的样子,不用每次更新都换半台车。
还有安全。作为沃尔沃的“内核”,SMA这次强调的不是“碰撞测试成绩”,而是直接讲出了它的安全工程方法论:基于真实事故数据库回溯设计边界。
简单说它不是为了满足C-NCAP或者E-NCAP那几个分数点去做优化,而是拿用户最真实的受伤数据去反推结构设计,从电池防护、座舱吸能、传力路径到材料选择,全流程围绕“现实世界的生死场景”进行建模。
这套逻辑的好处是,在别人讨论的是“应试教育”的时候,你知道它每一毫米钢材背后都有实打实的验证价值---在真实经历之中淬炼出来的产品,去参与“五星”与否的考试,简直太容易了。
要进一步理解SMA这套架构,还要对比下主流路线才好。
THS,也就是丰田那套经典的“混动原教旨主义”,它的逻辑是极致能量管理,发动机做在效率最高点,电机辅助扭矩补偿,完全靠行星齿轮调节工况。这套系统的优势在于城市节油和可靠性,讨论经济性的时候非常吃香。但问题也很明显:纯电续航是不存在的,电驱性能本身也不适合高速和北方低温地区。
日系这套混动走向“强动力性”的存在,是什么情况呢?
比亚迪的DM-p,就是目前插混性能的代表。发动机+大功率电机+四驱系统,纯电续航也能做到110-150km以上,0-100km/h加速能到4秒级。但DM-p的问题是,它依赖的是大电池,XC90这种P2方案叠加3DHT之后,在低温特性下会有更优雅的表现。
至于德系,它们大多是油车平台+小电机+小电池的组合,看似构型居多的也是P2,但是这类方案的 “电驱体验”,并不强,你更多的会感受到他们是一台安静一点的油车,电动续航动辄只有几十公里,面对政策而生,很难打动用户。
唯独SMA的思路不太一样。
200公里纯电+快充能力+三电机构型+可串可并+DHT,这五个点单独拉开来讲,每一个点,行业里都有人做过,但把它们放在一起的,目前看只有沃尔沃SMA这个体系最大的工程价值,是“一个闭环”:它能从架构端解释系统为什么这样选、平台为什么这样拓展、功能和模式为什么这样开发,而不是靠功能营销堆出来的故事。或者可以这么说,SMA是少数能兼顾“上层体验”和“底层完整性”的插混平台,这在今天的混动市场里,确实是稀缺的。
从用户视角看,SMA在体验上最重要的三个点可以说说。
第一,电驱体验上,它是“真的电车”。
大多数插混的电驱感是割裂的,低速EV、加速烧油。但SMA的三电机布局能做到全速域电驱覆盖,P2和P4两个主电机分别负责前后轴,可以纯电四驱,且切换几乎无感。尤其P4功率达到156kW,这基本是中大型电车后桥水准了,实际驾驶中你能明显感觉到重心后的扭矩感。
第二,续航确实没有焦虑。
200km CLTC已经是插混里非常高的水准了,在城市日常代步已经足够,更别本身是支持“快充”的,体验非常接近电车;而一旦长途出行,还能靠油箱和发动机进入“直驱巡航”逻辑,长续航 + 高速高效,不挑场景。
第三,动力系统足够强悍但不过火。
5.28秒破百的成绩在这个级别是很能打的---你首先得认识到,5秒级是一个动力属性的平衡点,再前进一秒,其动力需求的上升会进入“指数级上涨”的恐怖区间,5秒级作为恰到好处的存在,已经足以超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产品了。
尤其你去对比Q5L、GLC、X3这些豪华竞品的时候,会发现XC70很难得的不是靠一个2.0T暴力堆马力取胜的产品,它优异的属性在于“四擎”之间的调度---它不需要牺牲效率和舒适性去换取动力性,只需要在“合理的机械边界里把所有能量都调动起来”,就足够了。
过去几年,插混要么是对政策的妥协产物,要么是过渡期的技术折中方案,很少有哪家车企像沃尔沃这样,把插混当成主力方向来重新架构产品逻辑。而SMA明显不是“油改电”、也不是“BEV外挂发动机”,它是一次从整车架构、系统协同、电控逻辑到底层工程目标的全套再设计。
这其实才是SMA最有价值的地方:当你认为它是一套新的插混系统时,它其实是一个平台。这个平台可以支持从中型到大型,从两驱到四驱,从舒适向到性能向的多种车型,也可以在未来迭代中接入更强AI、OTA、电池管理等功能,不是单点突破,而是体系底座。
对一家豪华品牌来说,这种能力比任何一个技术点都更重要。
所以如果你只从“产品力”角度看XC70,你也许觉得它就是一辆200km插混SUV,性能还不错,空间也够,快充、智能、节能全都有;但如果你从工程视角看SMA架构,它更像是沃尔沃对“下一个十年插混会是什么样”的一次押注。
底层逻辑是啥呢?在电车化逐渐成为主流、用户越来越要求“全场景适应性”的前提下,插混如果不能进化,就会变成一个“哪儿都不够好”的尴尬物种。而SMA试图用结构性的进化,延长插混的生命周期,甚至赋予它新的定义。
- 上一篇:桂林通报一名年级男生坠楼
- 下一篇:歌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