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态电池十强争霸: 谁能笑到最后? 一场关乎未来十年的生死较量
- 2025-07-07 10:40:50
- 880
AI生成
当宁德时代宣布,2027年量产能量密度超500Wh/kg的全固态电池之时,当比亚迪透露,已下线60Ah全固态电池样品之际,一个残酷的现实便摆在了面前:在这场固态电池马拉松当中,注定有一些人会成为炮灰。十大电池巨头皆身怀绝技,不过最终能够站在终点线之上的,或许仅有三五家之多。
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明确指出:2025年,将确定固态电池主攻技术路线。这意味着,留给各家企业试错的时间,已然不多了。
第一梯队:技术领跑者的不同命运
宁德时代:稳扎稳打的巨头
宁德时代的优势显而易见:已建成全球首条硫化物固态电池专用产线,能量密度突破500Wh/kg,15分钟快充80%,续航超1200公里。更为关键的是,他们同奔驰、宝马等豪华车企展开深度合作,客户资源颇为丰富。
但宁德时代,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硫化物电解质,成本极高,目前每公斤成本约为2万元,需要将其降到500元,才能够实现商业化。这就意味着成本要下降40倍,其技术难度,可想而知。并且作为行业的巨头,宁德时代“船大难掉头”,在技术迭代的速度上,或许不如小企业那般灵活。
太蓝新能源:技术路线的赌博者
太蓝新能源凭借独创的ISFD技术,即原位亚微米工业制膜技术,荣获2025年中欧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创新奖。这项技术,最大的亮点便是完全舍弃传统隔膜结构,其制造成本能够降低10%。
在动辄几十万的电池包成本之中,10%那就是好几万元。太蓝的优势在于,没有历史上的包袱,能够大胆地去尝试颠覆性的技术。不过风险也是极为明显的:一旦技术路线出现了问题,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太蓝来说,就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。
清陶能源:最务实的玩家
清陶能源,选择了相对而言较为保守的氧化物路线,其能量密度为368Wh/kg,现已在智己L6上完成了装车应用。上汽集团累计投入了30亿元,合资公司的首条全固态电池产线将于2025年底竣工。
清陶的优势在于,技术方面相对而言,较为成熟,且风险处于可控制的状态。不过其劣势也是较为明显的:在氧化物路线上,性能的天花板,相对较低,未来极有可能会被更为先进的硫化物路线所超越。
AI生成
第二梯队:各有千秋的追赶者
比亚迪:自成一派的王者
比亚迪CTO孙华军透露,2024年已下线60Ah全固态电池,2027年启动批量示范装车,2030年大规模上车。比亚迪最大的优势是垂直整合能力,从电池到整车都是自己的,可以根据电池特性优化整车设计。
比亚迪更是喊出了“固液同价”这样的口号,此等务实之策,或许能使其在固态电池时代持续保有优势。要知道消费者购买的乃是车,而非实验室里的产物。
国轩高科:欧洲布局的先行者
国轩高科的金石全固态电池,在2025年,实现了质的飞跃。首条0.2GWh的实验线,良品率达90%。更为重要的是,大众持有26.47%的股份这也就意味着,国轩在欧洲市场,拥有天然的优势。
但国轩的问题在于,其技术实力相较而言较为薄弱,且主要是凭借大众的技术来提供支撑。一旦合作关系发生改变,所面临的风险便会极大。
卫蓝新能源:储能场景的开拓者
卫蓝新能源副总经理魏纪周,明确表示:“固态电池的大规模起量会在储能领域”。目前东莞1000个通信基站使用其半固态电池,珠海工厂已落地投产。
卫蓝极为聪慧地避开了那激烈的车用市场,转而在储能领域展开差异化的竞争。不过关键在于储能市场的规模相对而言较为狭小,其是否能够有力地支撑长远的发展,这还需要进一步去观察和考量。
孚能科技:低空经济的先行者
孚能科技的硫化物体系,能量密度超400Wh/kg,氧化物聚合物复合体系,能量密度可达500Wh/kg。他们将重点布局低空经济,以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。
这种错开竞争的策略,或许能够帮助孚能在细分市场中,占据有利位置;不过新兴市场的规模,仍旧十分有限,其商业化前景,也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。
AI生成
第三梯队:生存还是出局?
赣锋锂业:材料优势的延续
作为锂业巨头,赣锋锂业,在金属锂负极方面,具有天然的优势,不过在固态电池整体技术上,却显得相对保守。
中创新航:跟随策略的风险
中创新航身为传统电池的巨头,在固态电池方面的布局较为保守,更多地处于一种观望且跟随的状态,或许会错失发展的机遇。
上汽集团:整车厂自研的挑战
上汽通过与清陶合资这一举措,进入了固态电池领域。不过在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极少有整车厂能够在电池技术方面超越那些专业的厂商。
技术路线之争:谁是最终赢家?
根据第五届中国固态电池科技大会专家观点,目前四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:
-硫化物路线:离子电导率最高,但成本昂贵,空气稳定性差
-氧化物路线:稳定性最强,成本相对较低,但离子电导率一般
-聚合物路线:机械性能优良,但高温性能不足
-卤化物路线:高电压稳定性优异,但技术不够成熟
专家普遍认为,硫化物路线被视为最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路径。
AI生成
市场前景:谁能熬到最后?
前瞻产业研究院做出预测,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,预计将达614.1GWh,市场规模也将突破172亿元。不过在2025年,固态电池的市场渗透率仅仅为0.2%,并且预计得等到2030年,这一比例才有可能上升至10%。
这意味着,在未来的5年里,绝大多数的企业,都需要在亏损的状态下,苦苦挣扎。那些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,极有可能等不到能够盈利的那一天。
给读者的投资建议
对关心固态电池投资动态的朋友来说,建议着重留意以下一些方向:
1.技术实力:优先选择在硫化物路线有突破的企业
2.资金实力:固态电池研发投入巨大,资金充裕的企业更有优势
3.产业链整合能力:具备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风险更小
4.客户资源:与头部车企深度绑定的企业更有保障
普通消费者的理性选择
对于普通消费者,现在完全没这个必要为固态电池概念去买单。当前液态电池技术已然相当成熟,续航500公里、充电30分钟这样的车型,随处可见。
等到2027年,固态电池真正实现量产之时,初期的价格,肯定会非常高,主要会供应给豪华车型。普通消费者,最好等到2030年之后,再去考虑。
这场固态电池马拉松,才刚刚开始。技术实力,以及资金实力,还有市场判断力,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,都可能满盘皆输。在这场生死较量之中,跑得最快的,不一定能够赢;跑得最久的,才是真正的王者。
在固态电池这场马拉松中,跑得最快的不一定赢,跑得最久的才是王者。
你觉得在这十家企业中,哪家最有可能成为固态电池时代的王者呢?是资金雄厚且技术领先的宁德时代,还是技术路线独具特色的太蓝新能源?亦或是务实且稳健的比亚迪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以及投资逻辑。
权威数据来源:-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;-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演讲内容;-前瞻产业研究院《2025年固态电池高质量发展蓝皮书》;-第五届中国固态电池科技大会专家观点;-各企业官方技术发布会和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
#固态电池##新能源#
- 上一篇:这么抽象的女儿她居然拥有三个
- 下一篇:一汽丰田刮起新汽车飓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