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 块钱的面馆, 似乎找到了茅台五粮液们真正的“民酒路径”

  • 2025-07-25 16:41:38
  • 897

在这家普通面馆里,茅台、五粮液、剑南春三大名酒以“杯”为单位现身菜单:飞天茅台48元/杯(10ml)、五粮液24元/杯(10ml)、剑南春12元/杯(10ml)。

这一创新模式迅速引发市场共鸣,高端名酒在店内销售火爆。值得注意的是,外卖骑手、快递小哥、保安等普通劳动者,成为了体验这些名酒的主流消费者。

上海3元面馆的“茅台杯卖”现象,为深陷调整期的白酒行业提供了一次颇具启发性的创新探索。高端酒饮消费的“平民化”路径,正在意外地开辟着新的市场空间。

01 48元/杯茅台,验证高端酒“平民化”需求

长期以来,茅台、五粮液等高端白酒凭借其强大的社交与类货币属性,主要活跃于商务宴请与高端消费圈层。

这导致了市场认知的某种“错位”:似乎中低端场景无法承载高端名酒,普通消费者也对其“无欲无求”。

然而,上海3元面馆的现实案例,有力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。茅台、五粮液、剑南春杯装酒的畅销,实证了高端酒在平民化场景中存在真实且可观的市场需求。

其创新内核在于:通过将单次消费成本压缩至48元(茅台),在保留高端酒品质体验的同时,大幅降低了尝新门槛。

这种“小额体验式消费”的本质,并非高端酒的价格妥协,而是通过产品形态与消费模式的革新,让高端酒从“少数人的专属”转变为“多数人的可选”,从而激活了沉睡的市场潜能。

这种草根智慧与行业内部的探索不谋而合。今年上半年,头部酒企正积极通过低度化、低价位产品进行平民化尝试:

五粮液计划推出29度“五粮液·一见倾心”。

泸州老窖已研发出28度国窖1573,并测试16度、6度产品。

水井坊在部分区域试点38度以下产品。

酒鬼酒也已储备了28度、21度、18度等梯度产品。

正如酒类分析师蔡学飞所言,“茅台论杯卖”现象揭示了中国酒业的两大核心趋势——高端酒平民化与消费场景突破。

微酒董事长黄磊认为,论杯卖,这一市场自发的创新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,除了猎奇的心理,尝鲜心理,还在于让高端酒走近了老百姓的日常,形成了鲜明的落差感。

02 从“社交”到“自饮”,高端白酒场景转型实验

对于高端白酒而言,激活自饮场景是另一个关键难题。

相较于威士忌、白兰地等国外高端酒类约50%的自饮比例,中国高端白酒的自饮占比仅约10%,差距显著。

在海外,按杯售卖是社交场所的常态,而国内高端白酒却鲜少出现在此类设计中。

在“后禁酒令”时代,白酒的政商务需求还将会被大幅度压缩。若高端白酒迟迟无法打开自饮消费需求,其发展困境恐将加剧。

上海面馆模式的创新价值,在于其成功将高端白酒从刻板的“商务场景”联想中解放出来,巧妙植入了“自饮场景”的轻松氛围。

它用“小容量 + 亲民场景”的组合拳,实证了高端白酒完全可以走出豪华包厢,融入面馆、小酒馆、深夜食堂等日常烟火之地。

容量设计巧思:10ml的份量精准满足“浅尝辄止”的碎片化需求,避免浪费。

场景氛围解压:面馆的市井烟火气有效消解了高端酒的社交压迫感,让“小酌怡情”成为自然选择。

定价降低负担:48元的单次消费金额(茅台)显著降低了心理门槛,使高端酒更易于融入非正式、轻松乃至独处的日常情境。

蔡学飞进一步指出,消费场景正加速从传统商务宴请向“阳春面配茅台”等日常化、碎片化场景拓展。

其核心逻辑在于满足消费者的情绪价值,这要求酒企以用户思维重构产品形态、渠道策略与价格体系,实现从“卖酒”向“卖生活方式”的本质转型。

微酒观点:上海3元面馆卖茅台微观实验的三大核心启示

微酒分析认为,上海3元面馆现象,本质上是高端白酒行业在面临消费场景受限、消费动能减弱、渠道亟待重构、文化需要破壁等多重压力下,一次极具代表性的微观创新实验。

它不仅验证了“高端产品+下沉场景”商业模式的可行性,更为行业突围提供了三大核心启示:

1. 价格体系的弹性探索:面馆茅台售价48元/杯(折合约2400元/瓶),这种“非标定价”模式,为酒企在价格混战中寻求差异化竞争与价值重塑提供了新思路。

2. 价值锚点的战略转移:高端白酒的价值支撑点需加速从单一的“身份象征”,向多维度的“体验载体”乃至“自饮愉悦”迁移。必须在品质、文化底蕴、场景适配性等方面构建更丰富、更贴近当代消费者的新价值体系。

3.渠道生态的协同重构:传统经销商体系需积极拥抱变革,与餐饮终端、电商平台、即时零售等新兴渠道形成互补与协同,共同构建覆盖消费者全触点的立体化网络。

上海3元面馆现象的价值,远不止于短期的销量刺激。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,为高端白酒行业打开了“破圈”的想象空间。

微酒董事长黄磊认为,“论杯卖”是市场尝试,能否广泛被市场复制,仍然存在很多障碍,比如这并不改变单价高的事实,并不符合长期饮用的普遍场景。

这杯48元的茅台,不仅盛着酒液,更盛着行业转型的契机与希望。